07、08年宁夏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一.概述
07和08年高考,是宁夏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后的首届和二届高考,其本身既是对新课程教学质量的检验,同时也是对高考是否适应新课程的检验。从总体来看,07、08连续两年的课改高考试题,体现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更加重视素质教育的要求,突出了多样性、选择性和探究性的课程设计特点,注重考查学生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联系生活、联系实际的特点更加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为国家级的考试命题,为了保证新高考的平稳过渡,试题在 “继往”方面做了很好的铺垫,主要体现为考查的主干内容、难度、题型、分值权重均保持了相对稳定,从而消除了大家对新高考的疑虑,使课改卷具有了较强的普适性。
(二)试卷整体结构由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部分组成,其中,必考内容主要基于所有考生的共同基础、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选考内容更多着眼于考生的兴趣特长、发展倾向和个性潜能,与新课程的课程设置保持了一致。
(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试题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更具主观、多元和开放特点的“探究”性试题,成为试卷中的新亮点。
(四)试题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注意创设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适度关注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尽可能地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时代性强。
(五)考试结果分析呈正态分布,主要表现在一是以往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其考试结果也好,没有出现好学校反而考得差或相对薄弱学校反而考得好的情况;二是认真扎实搞课改的地区与学校,考试结果也相对较好,没有出现因为搞课改而高考吃亏的反常现象;三是考生的区分情况正常,没有出现高分或低分集中的情况。
总之,新课程高考试题的内容、方式、难度等与考前预期相吻合,考后社会反映稳定,认可程度日渐提高,不仅实现了新课程高考的平稳过渡,而且试题也逐年有了进一步改善,考试职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挥和体现,从而也为新课程的深入推进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与有力的支撑。
二、学科评价
(一)能够科学合理地反映出语文的学科特点,在坚持基础性的基础上,很好地体现了继承性,即在社科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词鉴赏以及词语选用、仿写、改错、作文乃至题型诸方面,都努力与06年高考全国卷保持一致,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改卷的适应性,从而为课改实验区考生平稳应考搭建了平台。
(二)保证了考试的内容质量,集中表现为试题取样主要依据必修、选修的选文比例和课时比例两个重要数据,据此紧扣语文学科的核心内容,以阅读、表达(包括语言运用、作文)为基本内容,以必考和选考为基本结构,做到了考试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全面、准确地反映出高中阶段学生所应达到的目标与水平,使考查更接近教学常态。
(三)命题能基于课内又兼顾课外。基于课内主要不是指素材的选择直接取自教材篇目,而是指课外选取的材料无论在语言或是内容的难度上,均与课内基本持平,既保证了考试的信度,又使学生基于教材的学习成为应考的本源。
(四)语文学科基础知识与积累方面的考查,积极体现新课程的变化,力避从静态的知识本身去命题的被动做法,而是积极尝试从语用为重的角度去设题,引导学生将语言积累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语言策略和语言机智,拉近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距离,突出了新课程语文学习注重应用的基本定位和设计理念。
(五)试题的设计体现了发展性。首先根据新课程必修与选修的课程设置,增加了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的选考,并确定了合适的权重,体现了新课程的特点。其次,选考的阅读理解增加了探究能力层级,注重对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考查,教学导向很好。此外,试题的主观开放性成为全卷的鲜明特色,既利于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又看重学生答题时的语言质量,把“得意”又“得言”落到了实处。
(六)命题注重考试本身的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以学生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为确定考查点的主要依据,突出考查的效度,适当讲求试题的覆盖面,既关注考生的共同基础,又考虑学生的兴趣、特点与特长,兼顾了试题既量身定做又具针对性这两个方面,实现了同质与异质间的优化组合。
三、差异与不足
尽管08年的全国课改语文卷在考查内容、设问方式、分值权重、难易程度、板式结构、读答题量、分步给分的评分办法、甚至某个题的得分点数等方面与07年全国课改语文卷几无差别,但不同之处还是明显的。
(一)优长
1.作文材料的开放性、新颖性好于07年,为考场作文做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效规避了宿构作文的批量出现,也遏制了陈文、追风文屡禁不绝的势头,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考语文成绩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更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特别是对学生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的考查。比如在诗歌鉴赏中,第9题虽然看似还是根据景物刻画意境的题,其实对画面进行拓展的本身,就是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艺术化思维的过程,这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考查,可谓是一箭双雕了(文学类选考中对鲍勃这个人物多重性格的分析以及答案的多元化亦然)。
3.默写本身就是的背诵要求的拔高,所以应该坚持一定是名句且文字要平易两点。默写选句的典型有所增强,而且高初中兼顾又以高中为主,没有再出现把考查点放在生僻字上的情况,避免了考生因字废句现象的发生。
4.语言表达的22题,从准确、连贯、得体的语用角度,大胆尝试了虚词的选用,这将对今后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求对求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不足
1.作文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立意,看似容易,实际不好把握。因为材料写了三次人(而且是不同的人)和鸟接触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就人而言,其动机就有好坏之分,因此其行为就有好坏之别;而且即便出于好的动机,其结果也未必就是好;反过来说,未必好的动机其结果也未必一定不好。这种复杂而辩证的事实,恐怕考生仅“从一个角度”肯定是难以驾驭的。
2.两个选考文本之间显性的“题组等值”做到了,但隐性的“题组等值”还难如人意,其中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所给定的参考答案的语言色彩与风格差异造成了评分误差。具体说,实用类文本的答案准确、客观,相对而言留给考生生发的空间较少,而文学类的答案虽也准确,但明显具有给答案者在用语方面的个性化特点,因此考生在描述答案时,相对生发的空间也就加大,于是与给定答案的差异也就明显,也就容易造成失分。
3.个别题干(如第22小题)以及答案(如第13小题的第三条答案难度太大,甚至有点莫名其妙)的表述应更具体、明确,以减少不必要的干扰。
选考题方面,针对两问以上有多问的题,可否分步给出答题提示并在答案中做到按分步给要点(而不是模拟答案),使“答案”更接近学生的思维实际,这样才能做到分步准确给分。
另外答题卡中答主观题的“地界”不要给得太大,以免误导学生(学生以为写满才行)。
(三)08宁夏高考语文成绩统计
题 号 |
现 代 文 |
文 言 文 |
翻 译 |
古 诗 |
默 写 |
文 学 类 |
实 用 类 |
基础 与 表达 |
新 题 |
仿 句 |
作 文 |
全 卷 |
1-3 |
4-6 |
7 |
8-9 |
10 |
11-14 |
15-18 |
19-21 |
22 |
23 |
|||
分值 |
9 |
9 |
10 |
12 |
6 |
25 |
25 |
9 |
5 |
5 |
60 |
150 |
均分 |
6.5 |
6.4 |
4.84 |
6.92 |
3.99 |
14.34 |
17.32 |
5.14 |
3.67 |
3.63 |
40.9 |
97.9 |
难度 |
0.72 |
0.71 |
4.84 |
0.58 |
0.67 |
0.57 |
0.69 |
0.57 |
0.73 |
0.73 |
0.68 |
0.65 |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分值 |
3 |
3 |
33 |
3 |
3 |
3 |
10 |
5 |
6 |
6 |
5 |
6 |
得分 |
2.24 |
2.45 |
1.22 |
2.48 |
2.08 |
1.75 |
4.38 |
3.24 |
2.09 |
3.69 |
3.13 |
3.33 |
难度 |
0.75 |
0.81 |
0.41 |
0.83 |
0.70 |
0.58 |
0.44 |
0.65 |
0.35 |
0.62 |
0.63 |
0.55 |
题号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分值 |
6 |
8 |
5 |
6 |
6 |
8 |
3 |
3 |
3 |
6 |
5 |
60 |
得分 |
2.11 |
5.31 |
3.15 |
5.07 |
3.11 |
5.20 |
2.32 |
1.44 |
1.37 |
3.62 |
2.69 |
4.13 |
难度 |
0.35 |
0.66 |
0.63 |
0.85 |
0.52 |
0.65 |
0.77 |
0.48 |
0.46 |
0.60 |
0.54 |
0.69 |
及 格率 |
最 高分 |
最 低分 |
140 分段 |
130 分段 |
120 分段 |
110 分段 |
100 分段 |
90 分段 |
80 分段 |
70 分段 |
60 分段 |
50 分段 |
50 以下 |
77.2 |
134 |
23 |
0 |
23 |
988 |
8094 |
17660 |
16472 |
8714 |
3017 |
723 |
140 |
50 |
百 分 比 |
0 |
0.04 |
12 |
14.4 |
0.32 |
0.29 |
15.6 |
5.4 |
1.2 |
0.25 |
0.08 |
(以上仅供参考)
(李泽琪/执笔)
![]() |
![]() |
![]() |
![]() |
![]() |